返回列表
科达制造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者:小编发布时间:2023-06-07 03:54

  2022年,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局部地区能源短缺,加之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行业承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全球化”的发展战略,积极开拓陶瓷机械业务的海外市场,提升海外订单占比;加强海外建材业务在非洲的本土化布局,并启动南美等其他海外建材市场的调研,全年海外业务营收占比从2021年的47%提升至56%。此外,为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公司聚焦主业立足高端制造,加快工业绿色化低碳发展,在陶瓷机械领域研发出零碳燃烧技术,并不断迭代节能环保新装备,助力下业节能减排;在非洲陶瓷厂,公司亦不断提升天然气清洁能源的使用,降低碳排放;锂电材料及装备领域,公司提升福建基地绿电使用比例,并朝着提升装备自动化水平、降低能耗等方面进行产品研发,助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公司持续践行深化变革,围绕核心业务落实各板块经营计划,于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11.57亿元,同比增长13.8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2.51亿元,同比增长322.66%,核心业务及投资收益均取得历史好成绩。2022年,公司重点工作回顾如下:

  2022年海外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度加速,大量基建需求拉动上游陶机的销售,加之国际集装箱海运费有所回调。在此背景下,公司坚定“全球化”战略,把握发展机遇,维持热点市场并多维抢占空白市场,使公司陶机海外接单与发货量均保持较好增长,海外市场接单占比首次突破55%;其中以印尼为代表的印马泰销区接单增速超130%,中东及北非市场接单增速超50%,除北部外的非洲市场接单增速超60%,助力海外业务发展进程。

  在印尼市场,得益于陶瓷市场转型升级及跨界新进入者的需求拉动,公司持续挖掘潜在客户,斩获报告期内当地过半的市场份额,业绩创近年新高,其中公司承接了包括印尼国内瓷砖产能大企业之一的印尼MULIA集团及跨界企业印尼Bescon集团、印尼RKI集团等企业陶瓷装备或生产线的建设。在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市场,公司把握客户从意大利设备转换成中式设备的需求,斩获第一条白坯抛釉砖生产线订单。在非洲中南部的赞比亚市场,除公司合资的陶瓷厂生产线需求外,亦收获非洲中国制式科达整线设备供应最全、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订单。未来公司将继续深入践行“全球化”战略,以高质量的产品及服务积极拓展空白市场,与海外及高端市场同频共振。

  2022年,国内下游陶瓷客户面临房地产市场低迷、市场需求收缩、“双碳”政策、成本提升等挑战,为公司陶瓷机械国内业务带来一定压力。同时,部分落后产能关停亦带来生产线升级改造需求,公司于危机中迎难而上,保持国内陶机业务平稳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抓住客户生产的节能需求,子公司德力泰联合发起共建“先进零碳燃烧技术联合创新研发中心”,成功推出了全球首块零碳氨燃料烧制的绿色瓷砖,将瓷砖烧制过程中碳排放降为0,为陶瓷工业乃至整个建材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开辟了新能源技术路径;同期,德力泰研发出目前全球最长、产量最大的绿色岩板专业双层窑,树立了行业内双层岩板窑炉“节能环保”的新标杆。此外,公司紧抓客户对于陶瓷厂智能管控的需求自主研发陶瓷数字化工厂平台,为客户带来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管理的生产模式,迎合落后产能改造需求,助力企业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

  在稳固主业的同时,陶机各经营单位也在利用技术优势及经验积累进行横向的产品跨界探索。报告期内,公司启动了恒力泰三期、佛山科达装备、韶关科达的基地建设,推进铝型材挤压机、锂电窑炉的产能建设,提升供应链的整合能力。压机产品方面,恒力泰持续拓展耐火砖自动液压机、铝型材挤压机业务、匣钵砖自动液压机等多种新型压机,于2022年共签订铝型材挤压机订单66台,接单合计超3亿元。窑炉产品方面,子公司德力泰研发出应用于卫生陶瓷及发泡陶瓷的节能高效特种窑炉,并在日用瓷、卫生陶瓷、耐火材料等领域达成窑炉产品合作;佛山科达机电首创高铝纤维窑,解决了国内技术的空白点。

  配件耗材产品方面,目前公司已有抛光线、压机、窑炉配件全系列配件产品及磨具耗材类产品,并配以抛光产线承包、旧设备维修改造等服务。近年来,公司亦通过自营或合资等方式开展墨水、色釉料等耗材业务,报告期内,在印度尼西亚、印度、土耳其等市场获得较好增长。

  随着非洲各国城镇化率的稳步提升,当地市政及居民对瓷砖的需求亦处于上升态势。报告期内,公司紧抓机遇,持续推进各产线的建设及产能释放,公司肯尼亚基苏木陶瓷项目一期、加纳建筑陶瓷生产项目四期建成投产,新增日产能近8万平方米,同时Keda塞内加尔、Keda坦桑尼亚、Keda赞比亚等开展了生产线的技术改造,亦进一步提升了其生产效率。至2022年底,公司非已在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塞内加尔、赞比亚五国运营6个陶瓷厂,共建成14条生产线,建筑陶瓷产量合计达到1.23亿平方米。

  在公司建筑陶瓷业务取得一定规模的基础上,报告期内公司陆续启动了塞内加尔建筑陶瓷生产项目二期、加纳建筑陶瓷生产项目五期、赞比亚建筑陶瓷生产项目二期及喀麦隆建筑陶瓷生产项目一期,进一步满足当地建筑陶瓷市场需求,完善非洲建筑陶瓷的产能布局。同时,公司亦积极把握非洲城镇化中对于其它建材产品的需求,于报告期内启动了肯尼亚基苏木、加纳的洁具项目建设,并于2023年3月启动了坦桑尼亚玻璃项目的建设,切入洁具、建筑玻璃品类市场,逐步完善非洲“大建材”的战略布局。

  负极材料方面,2021年以来,公司重点围绕福建子公司推进负极材料一体化工厂建设,报告期内,子公司福建科达新能源一期项目中“4万吨/年石墨化”的产能建设建成投产,并逐步释放石墨化产能,1万吨/年人造石墨生产线年一季度建成。同时,公司同步启动了福建科达新能源二期5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重庆三期5万吨负极材料项目的筹建工作,预计将于2023年建设完毕。

  锂电材料装备方面,公司依托30年装备制造的技术、经验以及8年锂电材料行业的探索积累,于2022年正式设立锂电装备研究院,战略性开启锂电材料装备业务,后续将围绕烧成设备进一步完善前后端产品线,并输出自动化生产线。报告期内,公司锂电材料装备业务实现焙烧窑、预碳化回转窑、二次炭化辊道窑、石墨热处理隧道窑、自动装锅系统等销售,接单合计约3亿元。

  报告期内,参股公司蓝科锂业2万吨/年电池级碳酸锂项目全线万吨/年碳酸锂产能构建。随着碳酸锂产品市场价格快速上涨及蓝科锂业新增产能的释放,蓝科锂业全年共实现碳酸锂产量约3.10万吨,销量约3.03万吨,库存量0.42万吨,达成营业收入114.95亿元、净利润79.16亿元,对公司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的影响为34.50亿元,公司并于全年内共获得蓝科锂业分红金额近30亿元,公司战略投资业务步入收获期。

  与此同时,公司于报告期内出资1.5亿元参与设立广东科达南粤新能源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通过股权投资形式主要投资于广汽埃安增资项目,助力公司负极材料业务的未来协同;同时,公司出资13亿元参与设立嘉兴科达金弘盐湖产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最终投资于盐湖股份(000792)0.93%股票,加强与蓝科锂业控股股东盐湖股份的粘性,共同促进蓝科锂业的长期发展。此外,公司亦着眼于非洲市场,于2022年底启动了锂矿、石墨矿的勘探工作,积极考察并论证未来公司锂电板块的潜力方向及可行性。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科达陶机精益管理项目”,并以“构建科达精益管理体系,打造全球领先工厂”的愿景为目标,聘请专业人员在试点部门的基础上,将精益管理项目从最初3个事业部的试点,推广至覆盖成型、包装、智能仓储、电柜、配件和石材机械等科达陶机全部事业部。通过精益训练营、精益大讲堂等方式传播精益理念,并广泛吸收基层员工精益改善的提案和反馈,年内共收到922个有效提案。公司借助精益的方法与工具,提升了订单交付和现场管理的竞争力,产生的财务效益超2,000万元。

  与此同时,非洲各陶瓷厂在降本增效、技术创新、本土化原材料应用、安全管理等方面亦持续开展工作,全员提出经营及改善提案223件,实现合计超千万元的改善收益。技术方面,公司团队不断改进瓷片釉料配方,Keda塞内加尔减少4%的高价进口料用量,Keda赞比亚改喷釉改为淋釉,降低了4%釉料损耗,同时,各陶瓷厂积极勘探本土原料,替换或增加配方本地料的应用,推动原材料的成本降低。

  根据“内外协同、创新驱动”的信息化发展理念,自2021年公司率先在广东基地启动信息化、数字化升级以来,目前公司已经基本建立了核心业务和财务的一体化管理平台,并正在不断深化应用、循环优化业务模式,逐步覆盖国内外更多子公司。报告期内,“科达制造MES系统建设项目”、“科达制造PLM升级项目”、“科达制造财务数字化平台建设项目”及“EHR系统”正式启动,分别对短期生产作业的计划调度、监控、资源配置和生产过程进行优化,为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的创建、管理、分发和应用提供系列解决方案,并为建立电子档案体系、构建与外部系统的集成、解决财务离散型核算问题、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助力。上述数字化项目标志着公司数字化探索已经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深水区”,并已进入到全面“数字化”转型的阶段。

  2022年,国家能耗限制和双碳政策持续收紧,叠加能源、原材料、人力等成本的上涨以及房地产经济面临的困局,公司下游建筑陶瓷行业面临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行业仍坚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设备更新迭代速度加快,行业呈现较强韧性。

  随着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推进,建陶企业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方向,加快推广应用节能降碳技术装备,以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竞争格局。国家及地方于2022年陆续发布了与陶瓷产业相关的新策新规,对陶瓷行业提出新的要求。随着多部双碳实施政策落地,建陶企业加速转型,升级高端陶瓷机械装备、部署智能生产线,以规模化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进而带动了上游建陶机械不断向着提高单机产能、技术改造、节能、智能化方向进行产品迭代。

  此外,2022年是绿色建材下乡活动的谋局试点年,政府六部门发布关于绿色建材下乡活动的通知,加快绿色建材生产、认证和推广应用,促进绿色消费。自2022年3月国家六部门首次部署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以来,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关注绿色建材的良好环境,是建材行业发展的亮点和新动力(300152)。

  放眼海外市场,意大利、西班牙为陶瓷机械产品的发源地,其工艺及设计水平相对优异,虽也面临能源、原材料等成本增加挑战,但仍保持着稳中有进态势。根据MECS-Acimac数据显示,2022年意大利陶瓷机械设备行业营业额约为21.6亿欧元,较2021年增长5.2%;出口额增至16.18亿欧元,同比增长5%,占总营业额的75%。截至2022年12月,意大利陶机行业所斩获订单已排产至2023年4月。由此可见,意大利及全球陶瓷行业在陆续复苏,新建或技改的热情也有所提升。

  目前全球陶瓷机械行业呈现龙头企业头部集中效应明显、尾部分散、市场竞争格局稳定的态势。随着公司“全球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公司陶机业务持续发力呈追赶态势,现整体市场规模仅次于意大利竞争对手,综合实力处于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地位。

  近年来,非洲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城镇化进程加速非洲建材行业的发展,受限于经济发展,非洲人均瓷砖、洁具、建筑玻璃等建材使用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且主要依赖于进口,缺乏本土产能。迅速增长的建材需求与其匮乏的本土建材制造产能的矛盾日益凸显,非洲成为世界建材产品进口的主要地区之一。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非洲消费市场潜力及当地丰富矿产资源的支持下,越来越多中资企业进入非洲投资建厂,在拓展非洲本土市场的同时,也不断向周边国家出口建材产品。

  当前非洲仍处于发展初期,基建投资和地产消费位于导入阶段。根据陶瓷行业相关调研报告统计,非洲人均陶瓷使用面积约为0.9m,相比世界人均消耗水平2.1m尚有较大差距,保守假设2025年非洲人均瓷砖消费量提升至1.3平方米,则其年消费量有望提升至20亿m。根据相关洁具市场调研报告,2021年加纳、肯尼亚及周边国家年洁具消费量约为439.88万件,而当地少数洁具生产企业产量不足1/4,存在较大供需缺口。因此,公司拓展建设洁具、玻璃产线有利于实现进口替代,并抢占市场先机。

  基于上述背景下,公司在非洲子公司抓住市场机遇积极布局,快速提升建筑陶瓷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建筑陶瓷业务的稳定增长,并将原建筑陶瓷业务扩充为非洲建材业务,从产品策略上构建“陶瓷+洁具+玻璃”的架构,在不断完善非洲陶瓷产业布局的同时,同步规划推进其他品类项目的建设,发展区域上从非洲向南美及亚洲等市场适当延伸,践行“海外大型建材集团”的重要部署,以实现非洲建材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全球大背景下,新能源电池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2年国家出台《“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关于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公告》等一系列文件,为新能源以及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数据,随着锂电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以及风光储能、通信储能等储能领域加快兴起并迎来增长窗口期,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约295GWh,储能锂电累计装机增速超过130%;全国锂电出口总额3,426.5亿元,同比增长86.7%;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及研究机构测算,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产量分别约为185万吨、140万吨,同比增长均达60%以上。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统计,2022年我国碳酸锂产量39.50万吨,同比增幅约为32.5%。

  中国新能源汽车和锂电储能市场的同频共振,带动锂电材料需求的增长,亦带动锂电材料行业的加码扩产。据GGII不完全统计,2022年中国锂电四大主材规划投资金额超5,000亿元,扩产项目数量为156个,其中负极材料总投资金额超1,600亿元,同比增长超200%。价格方面,2022年内人造石墨价格呈现“先涨后跌”态势,第三季度随着石墨化供应量的提升价格有所回落,全年平均售价较往年维持较好水平。

  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负极材料及碳酸锂等锂电产品的增长需求,亦为上下游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及发展机会。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关注锂电材料市场,完善负极材料一体化布局,支持蓝科锂业技改提产,并基于制造优势战略性全面开启了核心机械设备的锂电行业配适性应用,重点开展了锂电装备业务,未来公司将不断完善锂电材料及装备的业务布局,强化核心竞争力及盈利能力。

  公司的主要业务为建筑陶瓷机械、海外建材、锂电材料及装备的生产和销售,战略投资以蓝科锂业为主体的锂盐业务。

  1、业务及产品介绍:公司建材机械业务以建筑陶瓷机械为主,核心产品包括压机、窑炉、抛磨设备等,主要为下游建筑陶瓷厂商的瓷砖生产提供制造装备;近年来,围绕服务化的发展理念,公司亦为下游陶瓷厂商提供配件耗材、设备维修改造、数字化升级的配套服务。

  在发展传统优势陶机主业的基础上,公司积极开拓机械设备的跨行业/领域应用,目前公司压机设备已延伸应用于炊具压制生产、轮毂压制成型、金属锻压、铝型材挤压机等领域,窑炉设备已应用于耐火材料、锂电池行业。

  (1)品牌优势:科达制造是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大的建筑陶瓷机械装备供应商,以陶瓷机械起家,在建材机械领域实现了“陶机机械装备国产化”、“做世界建材装备行业强者”的历史目标后,已成长为我国乃至世界陶瓷机械行业龙头企业,旗下拥有“科达(KEDA)”、“力泰(HLT/DLT)”、“唯高(Weko)”三大知名品牌,在建筑陶瓷机械市场具备较好品牌力。

  (2)供应配套优势:目前,公司是亚洲唯一一家具备建筑陶瓷机械整厂整线生产供应能力的企业。随着公司“全球化”战略的深入拓展,公司在印度、土耳其、意大利均设有子公司,业务已覆盖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东南亚、非洲、欧洲、南北美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备较好的全球化供应、服务能力。

  (3)产品结构优势:通过中国和意大利子公司的技术与工艺,公司已逐步完善产品结构,能够满足不同市场的客户需求,具备更好的产品配套能力。

  3、经营模式:公司建筑陶瓷机械业务在中国佛山、意大利共拥有10个生产制造基地,产品销往国内及海外地区。通过国内直销,国外“直销+代理”、“合资建厂+整线销售”等销售模式,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经营模式,旗下融资租赁公司可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同时,公司通过土耳其、印度子公司为当地及周边国家提供配件、耗材及维修改造等服务,及时响应海外客户的需求。

  针对建材工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发展中国家,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进行本土化运营,将配件、耗材及维修等服务前移,提升整体边际贡献;针对欧美等海外高端市场,公司通过收购等方式,借助高端品牌的渠道将公司核心产品推向高端市场,通过打造样板工厂、具有超高性价比优势的整线投资,以及后续配件维护服务方案,提升公司陶瓷机械在欧美市场的影响力,拓展增量市场。

  4、主要业绩驱动因素:国内陶瓷机械业务方面,公司主要着眼于国内下游瓷砖行业终端新产品迭代带来的设备需求,以及陶瓷厂生产线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换代的存量需求开展业务。2022年,受下游房地产市场影响,国内陶机业务同比存在一定下滑。而因海外广泛国家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增量需求,公司海外陶瓷机械业接单占比首次超过55%,其中东南亚、中东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带来较好助力。

  1、业务及产品介绍:自2016年开始,公司顺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国际产能合作”的发展战略,抓住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改善的市场机会,在海外新兴市场非洲主动将业务延伸至下游建筑陶瓷领域。基于前期建筑陶瓷项目良好的运营效果,以及非洲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人口红利,目前公司在非洲定位于大型建材集团,在非洲本土进行建筑陶瓷生产与销售业务的基础上,正逐步进行洁具、建筑玻璃等其他建材行业的项目建设及规划。

  截至2022年,公司与战略合作伙伴已在非洲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塞内加尔、赞比亚5国合资建设并运营6个陶瓷厂,2022年建筑陶瓷年产量达到1.23亿m2,并出口至东非乌干达、卢旺达、马拉维及西非多哥、贝宁、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等多个国家。报告期内,公司启动了塞内加尔建筑陶瓷生产项目二期、加纳建筑陶瓷生产项目五期、赞比亚建筑陶瓷生产项目二期及喀麦隆建筑陶瓷生产项目一期;在建陶产能扩充的同时,公司适时进行品类拓展,于报告期内启动了肯尼亚基苏木陶瓷洁具及加纳洁具项目的建设,并正在筹建坦桑尼亚建筑玻璃项目,未来将围绕“大建材”战略进行产线建设,并将区域策略性延伸至中东、亚洲及南美洲等地区。

  2、产品市场地位及竞争优势:作为非洲城镇化的伴随者,目前公司已成为非洲地区领先的建筑陶瓷供应商。

  (1)陶瓷制造优势:非洲合资公司建筑陶瓷生产线由公司提供,科达制造具备30年陶瓷机械的生产制造经验及技术,能够为当地提供适配的陶机产品及建筑陶瓷制造工艺。

  (2)广泛渠道优势:公司海外建材业务的战略合作伙伴森大集团是我国最早进入非洲、南美洲等海外市场的国际贸易企业之一,多年来在对非出口百强企业中名列前茅,在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完整产业链。因此,借助渠道优势非洲合资项目能够获取更低原材料成本,并且在项目运作前期能够快速构建销售渠道。

  (3)资金成本优势:建材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公司及森大集团均具备较好资金实力,能够为新增项目提供资金及信用支持;自公司海外建材业务具备一定规模后,自2020年起其陆续已能够通过当地盈余资金滚动投向新增项目。与此同时,基于对公司海外建材业务的认可,世界银行旗下金融机构IFC于2020年与公司签订了长期贷款协议,为非洲项目提供7年期低息贷款,相较于非洲地区高利率的银行贷款,具备较好的资金及财务成本优势。

  3、经营模式:公司在非洲开展的建材业务均为与战略合作伙伴森大集团合资经营,其中科达制造控股51%、森大集团持有49%。双方共同对东西非沿线国家及非洲中部、南部的重点国家进行产能布局,合资设立工厂并运营陶瓷、洁具及建筑玻璃业务,形成小投资、大产量、低成本、高回报的“中国制式”建材生产模式,通过合资公司广泛的营销网络,逐步替代非洲各国原有进口瓷砖、洁具及建筑玻璃的市场份额,规划形成对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建材市场的广泛覆盖。

  4、主要业绩驱动因素:公司海外建材业务预期通过非洲东部、西部、南部等沿线的布局,覆盖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非洲人口的建材需求。该地区人口超10亿,2015年前后非洲本土建陶产能极有限,相关需求主要依赖于中国、印度等国家的进口瓷砖。根据MECS/Acimac研究中心数据,至2021年,非洲本土建筑陶瓷产能为8.88亿㎡,需求量为11.48亿㎡。相较于中国目前超70亿㎡的瓷砖产量,非洲地区依然为增量市场,瓷砖产量及消费需求量增长潜力较大。2022年,公司海外建材业务营收增长40.09%,主要是来自于新增产能的释放,业绩变化符合当地行业发展。

  1、业务及产品介绍:公司于2015年开始进入锂电池负极材料领域,主要从事石墨化代加工,以及人造石墨、硅碳复合等负极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相关产品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

  公司锂电材料业务主要以子公司福建科达新能源、安徽新材料为经营主体,以储能电池领域应用为主,目前已形成“锻后焦-石墨化-人造石墨”一体化,以及新型负极材料研发的产业链布局。2022年,子公司福建科达新能源完成一期项目主要产线的建设,综合安徽基地整体已基本具备4万吨/石墨化、2万吨/年人造石墨、1000吨/年硅碳负极的产能布局;同时,福建科达新能源二期、重庆三期合计10万吨人造石墨产能正在建设中,随着未来产能释放,业绩将逐渐增长。

  2017年公司在原有负极材料相关业务的基础上,通过参股蓝科锂业布局碳酸锂深加工及贸易等相关业务。参股公司蓝科锂业2万吨/年电池级碳酸锂项目于2022年6月全线万吨/年碳酸锂产能,是中国盐湖提锂的重要力量。2022年蓝科锂业实现碳酸锂产量3.10万吨,销量3.03万吨,在产销量提升的情况下,于报告期取得较好效益。此外,公司于报告期内全面开启核心机械设备的锂电行业配适性应用,并重点研发锂电池回收装备,目前正在测试阶段。

  2、产品市场地位及竞争优势:当前公司锂电材料及装备业务处于成长期,负极材料方面,依托公司技术积累及自研设备的优势,公司不断优化负极材料产品使得具备一定成本低、性能佳、品质稳定等优势;同时,公司厂房选址接近下游客户,能够为客户提供适配性的产能配套、及时的反馈调整,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通过与部分核心客户的股权连接,公司亦能够与客户建立更紧密高效的合作关系。锂电材料装备业务方面,公司陶瓷机械中的烧成设备能够进行锂电材料行业生产、制造过程的跨领域应用,借助公司30年陶机装备的研发技术及经验积累,在当前国内相关设备发展的初期阶段,具备很好的研发及制造优势。

  3、经营模式:目前公司锂电材料及装备业务在国内进行生产制造,并面向国内市场,其中负极材料业务主要采取以销售为主导、研发和品质为保障、技术为支持的研产销协同机制,采用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一般通过比价方式向合格供应商进行采购;装备业务经营模式与建筑陶瓷机械业务经营模式一致。

  4、主要业绩驱动因素:公司的负极材料专注于中高端领域,主要应用于下游储能电池领域。在目前新能源产业及储能行业高景气的背景下,公司通过立足自身核心装备,带来工艺优化与成本降低,同时共建产业生态圈,积极引入产业投资者,加强彼此黏性及业务协同,并依托下游客户的业务规划及自身经验、技术积累进行扩产及产品迭代。与此同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不断增长的相关锂电材料的需求,亦带动了中游制造装备的需求。

  为顺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以及满足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公司积极践行国家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创新是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秉承“创新永无止境”的核心经营理念,坚持“以科技进步推动企业兴旺发达”的路径,践行以“产品领先、技术引领”作为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具有前瞻性及可持续性的技术、产品研发,创新始终是公司最重要核心竞争力。

  作为行业领跑者,公司打造了多层次研发与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发挥研发对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驱动作用。同时,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和专利的保护,积极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化制定,历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重点企业、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荣誉,并入选佛山市知识产权协会“2022年佛山市装备制造类企业专利富豪榜”。

  报告期内,凭借强大的创新实力和加码智能制造布局,公司及子公司获得多项荣誉,德力泰被认定为“2022年度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安徽新材料被认定为“2022年度马鞍山市智能工厂”,安徽新材料“安徽省高性能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安徽省发改委2022年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验收认定,为安徽省首家电池负极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恒力泰的“一种液压压机的动梁调速油路结构”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科达制造自主研发的“建筑陶瓷抛光线智能化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22年度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广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的一等奖,“瓷砖智能储运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二等奖。

  绿色是深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顺应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公司将节能减耗、效率提升和智能管控作为创新主线,将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的理念创新并集成于工艺开发中,以绿色技术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助推建筑陶瓷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

  报告期内,恒力泰打造的全套自动化原料制备系统成功投产,ConTinuB连续制浆系统解决了球磨机产量低、能耗高、污染大等技术难题;FaST系列喷雾塔制粉系统配置高效节能的温控系统、多点连锁控制等多项专利技术,可有效提高温度控制精准度,节约大量电能,并大幅度减少了有用粉料的外排,将泥浆化粉的收成率提高了2-3%,符合节能降耗、提质增量、减员增效的行业共识。同时,德力泰联合发起共建的“先进零碳燃烧技术联合创新研发中心”,于2022年12月实现全球首块零碳氨燃料烧制的绿色瓷砖,成功将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内,将瓷砖烧制过程中碳排放降为零,且成品瓷砖性能均高于国家标准,项目创新成果共申报国家专利30余项。未来,研发中心也将继续瞄准陶瓷窑炉零碳燃烧关键技术,在中试生产应用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至行业规模化生产的实际应用,不断突破和优化与规模化生产相适应的新技术,为建筑陶瓷行业,乃至建材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继续开创一条从“0”到“1”国际首创的技术途径。

  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科达制造作为离散型重型装备制造企业,遵循“内外协同、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对内构建柔性自动产线,建设统一信息管理平台,优化企业生产制造管理模式。目前内部已完成OA协同办公工、HR人力资源管理、PLM全生命周期管理、ERP企业资源管理、MES生产管理、SRM采购管理、CAD/CAE仿真设计、SCADA设备管理、EMS能源管理、BI商业智能等应用建设,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核心业务和内部协同的信息化、自动化。对外能够基于物联网技术实施客户设备能耗的实时在线检测与控制、现场数据采集、过程监控、设备运维与产品质量跟踪追溯、优化控制和集约化生产;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链协同转型,聚焦公司主要陶机设备的上网互联,能够为陶企提供现场数据采集、生产在线监测、能源与产量分析、生产控制优化、设备故障预警等信息服务,实现科达从装备制造商到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的产业服务商转变的战略转型。报告期内,公司“科达制造MES系统升级项目”、“科达制造PLM升级项目”及“科达制造财务数字化平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并陆续分批上线,这标志着公司信息化建设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深水区”,准备进入到“数字化”转型的阶段。

  与此同时,公司引入精益制造理念,积极推动精益工作落地实施,推动产销协同、精益供应链、精益研发和精益管理的开展,实现成本最优和战略协同。通过工厂整体精益布局规划以及现场5S与可视化管理推动,实现现场规范运作及形成作业标准,试点事业部生产效率提升超30%;在计划交付与库存改善上,个别试点事业部周计划达成率提升至95%以上,生产周期明显缩短;广泛基层员工参与精益改善,全年收到超1,200份改善提案,其中有效提案超900份,实现降本增效金额超2,000万元以及难以量化的品质、安全、环境、效率等的提升。未来,公司将持续把“精益”贯穿至设计、生产、管理,形成精益全体系。

  作为陶瓷机械行业龙头,公司拥有知名品牌科达(KEDA)、力泰(HLT/DLT)、唯高(Weko),多年来凭借出色的技术研创能力、卓越的产品性能、成熟的销售网络、稳定的质量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及完备的服务支持,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迅速拓展业务并建立了良好声誉,积累了广泛的客户群体并树立了优秀的品牌形象。报告期内,公司凭借雄厚的综合实力位列全球陶瓷装备及材料企业榜单第2位,并荣获“2022年全球建筑材料上市公司100强”“2022胡润中国500强”“2022年度ESG卓越企业”“广东企业500强”“2022广东制造业企业100强”“佛山企业100强”“广东省服务贸易优秀案例”等荣誉。随着公司在欧美市场持续发力,公司的陶瓷机械全球化优势将持续加强。

  海外建材业务方面,在“一带一路”历史新机遇下,公司抓住非洲城镇化先机,在非洲向下游延伸建筑陶瓷业务,目前公司陶瓷品牌“Twyford”成为非洲知名品牌。报告期内,公司非洲陶瓷业务跻身《世界陶瓷卫浴100强统计排行榜》全球瓷砖企业30强榜单,名列第26位。锂电材料方面,基于较好的品质供应、产能提升和新业务区域布局,公司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销售网络、良好的品牌声誉和稳定的客户关系,亦通过股权关系更进一步加强客户黏性,与行业龙头及产业链上下游达成股权合作关系,增强上下游合作关系,共建产业生态圈。

  同时,随着公司全球化战略的深入发展,为了拓展境外融资渠道,促进股东结构多元化,提升品牌国际市场影响力,自中国证监会于2022年2月发布GDR新规以来,公司积极响应互联互通号召,成功完成GDR发行并于7月28日在瑞士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瑞通”机制下首批登陆瑞士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彰显了国际资本对公司的认可,标志着公司开启全球化进程新篇章。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5,719.66万元,同比增长13.89%,其中,实现海外收入620,008.96万元,同比增长34.31%;实现净利润520,219.25万元,同比增长255.58%;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425,093.18万元,同比增长322.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21,286.85万元,同比增长342.46%。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首位,稳定大宗消费,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未来伴随地产周期触底以及“保交付”持续推进,有望形成建筑陶瓷市场的需求传导链。同时,国家大力推动绿色建材下乡,鼓励节能低碳的绿色建材推广应用,绿色建材下乡将成为引导建材行业稳增长、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动力。

  目前我国建陶行业面临加速转型及行业集中度加强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根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统计,2022年我国建陶行业实际产量约为73亿m2,较2016年峰值102.6亿m2下滑将近30%,呈现达峰后逐年下滑态势。与此同时,建陶产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传统抛光砖、瓷片、仿古砖等品类生产线及产能大幅萎缩,新兴的岩板、大板、地铺石等高附加值品类产能大幅上涨;随着此类高附加值产品的快速发展及出口量增加,我国建陶出口平均单价逐渐攀升,据海关数据统计,2022年我国建陶出口额为48.99亿美元,同比增长20.22%,是近五年来出口额最多的一年,彰显着我国建陶出口产业开始由陶瓷大国向陶瓷强国转变。此外建陶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头部陶企发展迎来新契机,2022年我国瓷砖产能前20强陶企共拥有瓷砖产线,占全国瓷砖总产能的19.7%,其产线年相比均有所增加。

  除了市场因素,产能“逆增长”背后彰显了两大趋势,一是行业淘汰洗牌在加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二是设备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单线年间,我国建筑陶瓷产业澎湃发展,当下靠“量的增长”已经走到尽头,“质的增长”正成为新的引擎。目前,部分落后产能由于设备的老化、政策迭代等原因已无法正常满足现在政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下所提出的生产要求,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叠加环保政策愈发严苛,大量竞争力低下、产品力薄弱、产能落后的陶企被迫出局,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进口替代、倒逼制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速应用节能低碳设备,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建筑陶瓷行业重要的政策导向。

  从产业政策来看,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多部门出台的《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到,有序提高陶瓷等行业的天然气和电等使用比例;陶瓷行业加快推广干法制粉工艺及装备;针对陶瓷等行业碳排放特点,提炼形成10套以上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绿色低碳系统解决方案,在全行业进行推广;在陶瓷等重点行业加快实施污染物深度治理和二氧化碳超低排放改造,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到2030年改造建设1,000条绿色低碳生产线;将陶瓷等产品碳排放指标纳入绿色建材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扩大绿色建材产品供给,提升绿色建材产品质量。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亦要求加快高强度高耐久、可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等新型建材研发与应用,推动陶瓷等传统建材升级换代,提升建材性能和品质。节能减排双碳双控大环境下,建筑陶瓷行业提高生产自动化及数字化程度,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发展道路亦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使然。

  放眼海外主要建陶市场,尽管成本上升,2022年意大利瓷砖行业的生产、销售和出口仍然保持稳定在上一年水平。数据显示,意大利瓷砖行业全年销售量约为4.58亿m2,较2021年增长0.7%,其中出口约3.64亿m2;全年整体产量约为4.48亿m2,同比增长3%。西班牙预计2022年其陶瓷行业实现销售额57亿欧元,较去年增长15%至20%,其中出口约为43亿欧元。此外,虽然受经济以及俄乌战争等因素影响,意大利陶机行业整体业绩依然表现积极,销售额实现5%的增长,出口和内销均同步增长;根据MECS-Acimac研究中心收集的初步数据,意大利陶机行业年终营业额将增至21.6亿欧元,其中出口约为16.18亿欧元。据估计,2023年将能保证上半年前4个月的生产。

  对于公司陶瓷机械业务而言,中国或者单个国家陶瓷行业存在一定市场波动的周期性,但全世界总产能、总产量基本稳定。作为面向全球的国际化公司,科达制造将坚持全球化布局的深化,坚持挺进欧美高端市场,未来将在东南亚、南美、中东组建子公司,强化区域优势,让“全球化”成为科达的核心竞争力,构筑起企业发展的“护城河”。同时,公司也将坚定“技术引领”的发展方向,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具备整厂整线建筑陶瓷设备供应能力的企业,面对当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与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进一步满足下游建筑陶瓷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并深耕节能减排及智能制造领域,推动现代制造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与应用。

  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满活力的人口结构,非洲大陆的工业化进程仍然相对缓慢,非洲大陆长期向世界供应农产品及矿产资源,但极度依赖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制造业消费品和投资产品。因此,非洲建材生产和消费的缺口较大,前期主要靠贸易进口满足本地需求,近几年开始有了本地化生产,但仍然需要从外进口瓷砖、洁具及玻璃等建材产品。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的数据,截止2022年7月,非洲总人口约14.27亿人,据其预计,到2050年仅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人口就将达到20.9亿,2100年将进一步增长至34.4亿,占全世界人口的33.1%,非洲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非洲开发银行集团发布的《2023非洲宏观经济表现和展望报告》显示,尽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但非洲54个国家中仍有53个国家实现了正增长;未来两年,非洲的经济增长势头将超过世界其他地区,2023年和2024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将达到4%左右,从增速来看,卢旺达、科特迪瓦、贝宁、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有望成为2023-2024年度经济增长表现最好的5个国家。

  非洲高速的经济增速是消费市场发展的基础,据Henley&Partners与NewWorldWealth合作发布的《2022年非洲财富报告》显示,非洲目前持有的私人财富总额为2.1万亿美元,预计未来10年将增长38%。其次,城市化是消费市场发展的关键,非洲丰富的劳动力人口资源、日益增长的消费力水平,使得非洲城市化速度居世界之首,据非洲开发银行测算,2050年非洲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0%,按照24亿的总人口计算,城市人口或将达到14.4亿。庞大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以及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为非洲建材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空间。

  事实上非洲人口众多,人力成本低,原材料资源丰富,且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具备发展建筑材料产业条件,资金、技术和人才是制约非洲建材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走出海外寻求发展,非洲作为新兴市场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投资区域,不少企业纷纷投资布局非洲建材市场。作为率先在海外输出“中国制式”建材产品模式的企业,公司凭借先发优势快速拓展海外瓷砖市场,打通非洲东西部的陶瓷生产、销售“走廊”,抢占发展先机,并陆续将产品品类拓展至洁具、玻璃,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将继续深耕非洲,打造大型建材集团,成为非洲城镇化发展的伴随者,并将在非洲的成功经验复制于南美及亚洲等新兴市场。

  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高增长态势,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2022年中国、欧洲、美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分别达到25.6%、22.9%、6.7%,新能源车高速增长带动动力电池市场快速增长。根据SNEResearch,2022年全球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使用量达517.9GWh,同比增长71.8%;储能电池出货量122.2GWh,同比增长175.2%。

  受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驱动,近几年来锂电池及其上游锂电池负极材料和碳酸锂市场迅速发展。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全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报告,2022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约为140万吨,同时根据GGII调研显示,人造石墨市场占比超80%。市场需求的火热也持续刺激着负极材料企业加码扩产,2022年三季度开始,随着石墨化供应量的提升,负极材料价格出现下滑。过去两年大规模的产能建设亦将会集中于2023-2024年释放,中低端负极材料领域技术门槛、资金门槛与产品品质、一致性等方面要求较低,市场新进入者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因此其产能可能面临结构性过剩;而中高端负极材料因进入门槛较高,新增供给规模相对有限,未来较中低端材料供给更趋于平衡。

  随着负极材料的竞争加剧,愈来愈多的负极材料企业通过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布局,把控关键生产环节与核心原材料,实现降本增效。负极材料成本中,原材料与石墨化加工环节成本占比超过80%,是负极产品成本控制的两个关键环节。早期受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影响,国内负极材料供给有所不足,行业内主要企业采取委托加工生产模式,优先建立负极材料生产线以快速扩大规模。而一体化生产有利于控制产品稳定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成本,提升产品长久竞争力。近年来,下游锂电池厂商为保证供应链安全及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逐渐对负极材料厂商提出自有石墨化加工能力的保障要求。因此,石墨负极材料厂商建立可控的石墨化加工配套产能,完善石墨负极材料产业链将成为趋势。

  公司的负极材料项目专注于中高端领域,严格控制品质,出货合格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进而收获客户信任并建立长久合作,亦通过股权关系更进一步加强客户黏性。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构建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基于下游重要客户的地理位置及当地政府对新能源产业政策支持,进行福建二期、重庆三期合计10万吨人造石墨项目。

  为匹配动力电池企业产能大规模扩充和产品性能提升的需要,锂电材料领域也进入了大扩产时代,同时,不同的应用场景也对锂电池产品性能提出不同要求,倒逼锂电材料企业进行产品迭代和技术创新。锂电材料大规模扩产直接带动材料生产设备市场需求增长,同时新技术、新工艺也在倒逼国产锂电材料生产设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动国产设备加速替代进口。产线大型化、装备智能化、生产零碳化、布局一体化、配套区域化等成为锂电材料企业在新一轮产能扩充中的发展趋势。

  从市场规模上看,根据华西证券(002926)预测,根据相关企业的投资情况,假设锂电材料装备投资额约1.5亿元/万吨,2021-2025年预计国内合计新增正极(不含前驱体)和负极材料产能约734万吨,因此,预测2021-2025年锂电材料装备合计市场规模(不含前驱体生产装备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基于动力电池产能大规模扩充以及进一步降成本的需要,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降造成本将成为锂电材料装备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依托30年装备制造的深厚底蕴及锂电材料行业多年的沉淀积累,2022年公司战略性全面开启核心机械设备的锂电行业配适性应用。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投资建材及锂电装备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支持锂材料辊道窑业务的开展,其可用于锂电正极烧结、锂云母提锂焙烧等工艺,搭乘锂电材料扩产快车道,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负极材料方面。公司在连续预炭化回转窑、连续造粒/预炭化一体窑、自动装埚系统、气力输送系统、石墨化设备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专利,可为客户提供整套的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系统能源解决方案,其通过将系统能量充分利用回收,以达到最优的整体节能方案,将传统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线升级到集自动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清洁绿色智造工厂。

  随着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全球锂需求持续快速扩容,根据五矿证券研究所预测,全球整体的锂原料需求预计2022年约88万吨LCE、2023年107万吨LCE、2025年增至197万吨LCE;全球锂资源供应方面,2022年约76万吨,2023年增加至112万吨,2025年增长至189万吨LCE。受益于新能源产业链景气度超预期,2022年新年伊始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就保持高速上涨态势,11月开始逐步回调。与此同时,国内基础锂盐产量逐步增加,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碳酸锂产量39.50万吨(产能约60万吨),同比增长约32.5%。不少电池龙头企业亦通过提升碳酸锂自供比例加强对锂资源的掌控力度,据研究分析,新增产能大多于2023年后投产,碳酸锂供需错配将有所改善,但整体供需仍呈紧平衡。

  整体来看,我国锂资源储量较为丰富,但优质锂资源稀缺,叠加开采难度大、技术水平欠缺、环保问题严重等因素导致锂产量提升进展缓慢,产能释放需要时间验证。实质上,碳酸锂价格的冲高回落亦有利于新能源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产业格局将更加健康。在全力拼经济、“扩大内需”、新基建、新能源、数字经济作为重要抓手、“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2023年宏观经济总基调下,新能源的普及率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趋势驱动锂元素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等多种应用场景的需求快速提升。

  中国制造进入发展新常态,已经从过往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高质量发展转变,市场新赛道、新模式不断涌现。在传统产业发展进入白热化的阶段,众多行业领军企业纷纷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寻求新业务的突破。作为传统制造业务主导的科达制造,面对国内放缓的房地产市场,在加大“全球化”发展的同时,公司亦需拓宽业务边界、布局探索新的增长动能。近年来我国对传统行业陆续出台了低碳发展的指引政策,未来建材行业需朝着转换用能结构、加快研发重大关键低碳技术以及推广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方向发展,同时亦鼓励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逐步应用替代。随着科达制造历经30年的发展,公司已实现营收百亿级规模的目标,完成了资本和技术的初步积累。迈向第4个十年,科达制造应从单一领域隐形冠军向多元化集团经营进发,在保持陶瓷机械高端制造引领地位、伴随非洲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上,将新能源产业与公司传统机械主业高度协同,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实现陶瓷机械、海外建材、锂电三大业务板块的齐头并进。

  公司将以“做陶机世界第一品牌”为战略愿景,以“市占率第一、成为主流客户首选、技术领先”为战略目标,争取8-10年内通过达成3个战略目标实现世界第一的龙头地位。同时,自2023年起,公司将争取5年内实现陶瓷机械业务的“百亿目标”,在保持建陶装备强有力的竞争力的同时,向非陶瓷行业进行延伸,形成60%陶瓷机械装备、20%配件及耗材等陶瓷关联产品、20%陶机通用化装备(应用于石材、洁具、耐材、铝型材等其他领域)的业务结构,并成为“技术驱动、成本领先、供应链全球化”的陶瓷机械高端制造引领者。

  围绕战略愿景及目标,公司将从陶瓷机械装备供应商转型为以陶机为主、为陶瓷厂提供全方位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在市场战略上,公司将继续以“科达、力泰、唯高”三个品牌、三个团队进行独立经营,打造“科达、力泰”双航母,以自行组建为辅、兼并重组为主,整合产业链,积极推进“全球化”发展,加强基地、研发、人才的全球布局;并从当前国内外业务持平的现状,在未来3-5年内提升海外营收占比,形成内小外大市场。在产品策略上,一方面公司将完善“科达、力泰”品牌的产品线,从原来陶机整线设备销售,叠加配件耗材+服务+工艺的输出,并持续着眼于陶机设备的跨领域应用,适当进行铝型材挤压机、耐材压机及热工机械等相关多元化延伸,针对意大利“唯高”品牌,将同时发力陶瓷机械及食品机械业务。

  前期公司制定了五年战略规划,明晰了公司的战略目标、业务组合和战略举措:从业务驱动转向战略驱动,基于非洲市场未来庞大的基建及耐用品消费需求,公司计划在建材产品品类上进行延伸,并最终拓展至家居建材领域。近年来,公司已持续在非洲多国推进建筑陶瓷项目产能扩建,并已规划将品类延伸至洁具、建筑玻璃领域,在现有全部在建项目达产后,预计公司将合计形成年产近2亿平方米建筑陶瓷、260万件洁具及20万吨建筑玻璃的产能,届时将成为非洲地区第一大建筑陶瓷供应商。

  目前,公司海外建材业务已规划5年内实现百亿营收,通过非洲市场关联建材品类的拓展,形成80%建筑陶瓷、5%洁具、15%建筑玻璃的业务结构;同时,公司正走出非洲向亚洲及南美洲开展市场调研,积极论证其他海外地区建材业务的发展潜力。未来,公司与合作伙伴森大集团亦将择机布局零售网点,探讨家居建材全品类生产、一站式家居中心的可行性及远期布局,通过自建及并购等多种方式,实现品类资产拓展及价值链环节的延伸。

  自2015年进入负极材料领域以来,公司已初步形成“负极材料+锂盐投资+锂电装备”的业务结构,锂电材料业务亦于2022年突破10亿元的营收规模。下一阶段,公司将围绕重点客户的业务拓展,支持负极材料的产能释放,并协同陶瓷机械技术优势发力锂电材料装备,并进一步延伸至新能源装备领域,实现百亿规模的跨越,5年内构建60%负极材料、40%锂电/新能源装备的业务结构。

  锂电材料业务方面,目前公司已形成了“锻后焦-石墨化-人造石墨”一体化,以及新型负极材料技术储备的产业布局。在原有安徽及福建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公司启动了福建科达新能源二期、重庆三期合计10万吨人造石墨的项目建设工作,后续还将围绕福建基地启动扩产技改项目,合计形成国内15万吨人造石墨产能。与此同时,公司积极关注海外市场,将择机协同境外资源启动5万吨负极材料的海外产能建设,逐步成长为我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

  锂电装备业务方面,公司于2022年设立了锂电装备研究院,整合公司原有陶瓷机械的技术及制造能力,战略性开启了锂电材料装备业务。未来,该业务将定位为科达制造战略性新引擎和绿色转型催化剂,在战略上为培育新的产业业态进行储备,在效应上能够与传统主业在技术、资源上进行协同发展,同时为公司的绿色低碳转型及锂电材料的应用提供技术赋能。第一阶段,公司将主要以烧成设备为主的锂电材料装备业务进行发力,逐步延伸正极、负极、电池回收等整线解决方案;长期来看,将通过共性技术的横向拓展,向新能源装备行业延伸并进行技术复制,最终实现新能源装备领先企业。

  锂盐等战略投资业务方面,公司将与蓝科锂业控股股东共同支持、推动蓝科锂业的综合性改革,基于其现有的3万吨碳酸锂产能,支持提升蓝科锂业产能利用率,同时,通过投资收益助力锂电业务及产业链的发展。此外,公司也将持续关注国内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投资机会,并借助陶机及建材板块在海外已建立的渠道、团队优势,基于保障供应、降低成本、抵御周期波动的考虑,考察并探讨资源布局。

  回顾2022年,根据前期战略规划及经营计划,公司陶机板块海外营收占比提升,国内硬件技改及信息建设均有序开展,第一阶段精益生产初见成效,整体盈利能力获得提升;海外建材业务中建陶产能持续释放,业务规模高速增长,洁具及玻璃项目启动建设,非洲“大建材”规划持续落地;锂电材料中负极材料产能逐步释放,同步开启锂电材料装备业务,材料及装备业务协同初现,战略投资业务亦增厚收益。在三大业务板块及战略投资的合力下,科达制造顺利完成经营计划,并于成立30周年之际取得了历史好成绩。

  2023年,作为三大业务百亿规划的初始之年,公司将继续聚焦陶瓷机械、海外建材、锂电材料及装备业务发展,陶机业务优化产品结构,深耕拓展海外市场;海外建材业务持续推动各品类产能建设,完善“大建材”战略布局;锂电材料及装备业务加快产能建设,持续构建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集团含税销售收入130亿元。2023年重点工作有:

  (1)加强国内产能及海外基地建设:2022年公司启动了总部技改、恒力泰三期(铝型材挤压机)、科达装备(锂电窑炉及机械生产供应)、韶关科达(供应链整合)的硬件建设工作。2023年,公司将继续推进总部技改项目的实施,完成广隆厂区剩余生产车间的升级;持续跟进恒力泰三期、科达装备、韶关科达的建设进度,推进相关产能的尽快释放。与此同时,基于“全球化”发展方向,为逐步实现70%的海外营收占比目标,公司将进一步增加海外服务网点,其中重点探讨推进土耳其、印尼、孟加拉、巴西等国家的服务点及海外产能基地的建设,加强中东、欧洲地区的销售,辐射东盟国家,填补美洲的业务空白,打造全球供应链。

  (2)优化产品结构:基于“科达”“力泰”“Welko”品牌的三线年各品牌均需丰富各自的产品线,提升供应配套能力。同时,“科达”“力泰”品牌需根据下游客户的需求延伸产品及服务,通过自行组建、兼并重组等方式,独立开展配件以及墨水、色釉料等耗材业务,为陶机业务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Welko”作为公司在欧洲市场的桥头堡,将重点协助推进公司中式核心装备的导入,并向食品机械延伸发展。

  (3)构建陶机精益全体系:基于前期精益管理工作取得的较好效果,为保障精益工作组织化、体系化,公司于2023年组建了陶机精益管理委员会统一精益工作的开展方向,设置、分解精益考核量化指标。通过全年改善周的实施,以及“价值-拉动”协同组、“增效降本”协同组、“提案改善”协同组的设置,形成2023年精益推进的四大抓手,纵向深入,横向拉通。在精益生产全面系统化推进的同时,公司也在同步开启精益管理的变革推进,将精益思想延伸至制造外的业务流程中。2023年为科达陶机“流程年”,公司同步建立了科达陶机流程变革委员会,希望以流程变革为抓手实现组织提效、运营降本,以及生产模式的准时化、数智化、自动化,最终达到高效率、高品质、低成本、短交期的运营效果。

  (1)推进新项目建设落地:建筑陶瓷产能建设方面,确保塞内加尔二期3线线线线的投产;洁具项目建设方面,推进肯尼亚基苏木项目及加纳项目的顺利投产,使得2023年建筑陶瓷产能突破1.5亿平方米,洁具产能超260万件。同时,公司将着力推进坦桑尼亚建筑玻璃项目落地,尽快完成科特迪瓦建筑陶瓷一期项目的筹备工作;并积极调研南美、亚洲等其它潜力市场,推进南美秘鲁玻璃项目的调研及筹备工作,并择机启动其它海外建材项目。

  (2)生产及销售管理体系优化:从产品质量、物料、降本增效项目、制造流程、设备、备件以及变革项目等七个方面持续深入地推进陶瓷厂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持续建设数字化运营能力,在非洲核心国家试点数字化系统,整合流量和消费者数据拉动零售,提高新客户的开拓效率及老客户的复购率。

  (3)构建研发工艺中心:负责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确保产品具有前沿性、前瞻性,满足非洲现有及未来市场的需要;负责坯釉料配方体系的研究和论证、设备工艺的研究和论证,以及各工厂坯釉料配方和工艺设备参数的集中标准化管理,从前端控制产品的高质高效以及低成本。

  (1)负极材料:2023年,公司负极材料业务持续推动福建一期技改,以及福建二期及重庆三期项目的建设投产。一方面,公司将协同装备团队通过生产线及工艺的调整,以及开发新型原材料、优化送电曲线、提高冷却效率、自建坩埚、实验箱式炉等新工艺的方式,提升产品性能,并进一步降低单位能耗及成本;同时,也将通过成立厦门分公司,协同厦门大学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此外,公司还将积极调研海外市场,为负极材料的四期海外项目做充分准备。

  (2)锂电装备:公司将重点落实锂电装备板块的发展战略,组建人才队伍,整合公司各业务板块的技术与制造优势,加快研发步伐。同时,加快锂电回收设备的产品完善及市场销售。

  (3)战略投资:公司将继续支持蓝科锂业的改革,在蓝科锂业现有3万吨碳酸锂生产线产能的基础上,通过生产线万吨产能。同时,公司亦将积极考察勘探海外锂矿、石墨矿资源,寻找合适资源标的,赋能公司锂电材料及装备业务。此外,公司还将通过直接投资或私募股权投资等方式,在高端制造及新能源产业方面寻找、培育拥有优势的关联业务,以期长期实现与核心业务的有效结合。

  (1)人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和选拔的力度,围绕经营管理人才、专家型技术人才、国际化人才持续推进“招才引智”工程,并根据不同职级、岗位的员工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形成人才梯队及储备。

  (2)信息化及数字化升级:公司信息化工作于2022年在SAP的基础上作了有力延续,启动了MES、PLM、CRM、EHR等项目,2023年公司将继续加大软件的升级,配合公司广隆厂区等基建进度,完成相关办公及车间的网络改造和建设,并重点关注信息安全建设,未来使信息化平台的成功经验从广东地区逐步推广到公司全部单位及部门,实现软硬件的共同赋能。

  上述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及投资承诺,相关投资计划亦将履行公司内部审议程序,该计划仅基于当前的市场环境所定,尚存在不确定,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公司核心业务与国家发展战略、产业调控政策紧密相关,国家关于信贷和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以及节能环保和节能减排等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将对陶瓷产业、锂电产业上下游的生产和经营产生一定影响,对公司相关产品销售带来不确定性。同时,全球地缘政治形势日益复杂,贸易摩擦及贸易壁垒不断加剧,随着公司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公司海外业务占比过半,地缘政治所导致的贸易限制或其他影响,将可能对公司的业务及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将加强对宏观经济、行业政策及市场变化趋势的研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市场波动及政策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密切关注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及国际贸易环境,加强涉敏地区合规审查,及时识别交易风险,克服地缘政治对公司经营带来的挑战。同时公司也将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海外市场的布局,在海外设立了多个销区及子公司,因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差异,公司在海外的投资可能存在一定的经营与管理风险。同时,国际贸易形势日渐严峻,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公司海外子公司可能存在汇率变动等因素造成的损益波动和资金回流风险。

  对于海外基地的运营,公司已安排熟悉各国国情且具有丰富经验的经营团队,公司将加强海外公司及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持续深化内部管理变革,减少公司海外业务的经营风险;同时,采取外汇套期保值等合规金融手段减少或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公司传统业务为建材机械业务,自2007年以来,公司陆续进入锂电材料、铝型材挤压机、锂电材料装备等业务领域,并从传统的建材机械设备供应商向服务商转型。随着公司经营规模和业务领域不断扩大,公司总部对各并购子公司的业务整合及管控面临较大挑战。受限于各公司间的地理距离较远、内部组织结构庞大、跨行业知识及经验不足等因素影响,公司可能存在一定的管控风险。

  公司将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加强公司规范运作和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保证生产、采购、销售、财务、管理等各环节的合规、高效运转;通过健全长效激励机制及重视人才培养,持续优化公司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司管理执行力。

  近年来,公司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通过资产重组、增资、股权转让等方式相继收购了多家公司,部分被收购的公司存在发展低于预期出现计提商誉减值的情形,如未来被收购的子公司出现业绩大幅下滑,公司仍存在计提商誉减值的风险。

  公司将持续加强投后管理工作,通过对被收购公司的经营融合与规范治理,落实其经营主体责任,激发其增长动力,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提高被收购公司的经营效益,从而降低商誉减值风险。

  公司及子公司江苏科行等相关方与江苏新世纪江南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南环保”)的(2019)苏01民初2893号案件一审败诉,目前处于最高人民法院二审阶段;原告江南环保就同性质事项以不同项目提起的4项诉讼,涉案金额累计2.95亿元。若原告江南环保持续以不同项目为由提起诉讼,公司未来存在继续收到大额诉讼的可能。此外,公司及子公司广东科达锂业因广东科达锂业成立时合资各方签署的合资经营合同涉及0.91亿元诉讼,该案件一审败诉,目前二审尚未判决,最终诉讼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公司持续保持密切关注并高度重视相关诉讼事宜,已聘请并协同专业律师积极处理,努力维护公司及投资者权益。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农 产 品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盐湖股份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优秀。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华西证券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动力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科达制造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新能源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建筑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